爱游戏体育-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我们见到了费若秋,他刚刚结束一堂经济学课程,背着书包,步履轻快,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平静,这位27岁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曾以“旅法剑客”之名驰骋欧洲剑坛,如今却选择暂别赛场,在常春藤盟校的教室里开启新的征程,从巴黎到纽约,从剑道到课堂,费若秋的转型之路,不仅是一位运动员对自我的超越,爱游戏体育更是一次关于人生多元可能的深刻探索。
辉煌的剑坛生涯
费若秋的击剑故事始于童年,10岁那年,他在家乡北京的一家体育俱乐部第一次拿起花剑,从此与这项运动结下不解之缘。“小时候觉得击剑很酷,像电影里的侠客,”他笑着说,“但真正练起来才发现,它需要极致的专注和纪律。”天赋加上努力,费若秋很快崭露头角,16岁入选国家队,20岁获得全国冠军,22岁那年,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:前往法国,加入巴黎 Racing Club de France 击剑队,开启旅法生涯。

在法国,费若秋迅速适应了欧洲击剑的高强度竞争环境。“法国是击剑的强国,那里的训练氛围和战术理念非常先进,”他回忆道,2018年,他在世界击剑锦标赛中闯入八强,成为当时中国花剑项目的黑马,2019年,他帮助中国队在团体世界杯中夺得银牌,个人世界排名一度进入前二十,媒体称他为“东方剑客”,赞誉他在赛场上的敏捷与智慧。
荣耀背后是无数次的伤病与挑战,2021年,费若秋在训练中遭遇手腕韧带撕裂,被迫休赛半年。“那段时间很煎熬,但我开始思考击剑之外的人生,”他说,“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短暂的,我希望为自己铺一条更长的路。”
抉择:从赛场到课堂
2022年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:申请美国大学,攻读学位,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,不仅因为其学术声誉,更因为纽约的多元文化与活力。“击剑教会我如何应对压力,但知识能让我走得更远,”他解释道,通过严格的申请流程,包括标准化考试和推荐信,他最终被哥大经济学专业录取,于2023年秋季入学。
这一转型并非易事,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,费若秋的学术基础相对薄弱,尤其是英语和数学。“最初几个月,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,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,”他说,“但哥大的教授和同学都很支持我,击剑的训练经历也让我学会了时间管理和毅力。”他还加入了哥大击剑俱乐部,偶尔指导年轻队员,保持与剑道的联系。
在哥大,费若秋主修经济学,辅修体育管理。“我希望未来能结合体育与商业,或许从事体育产业的工作,”他分享道,“运动员的经历让我深知这个行业的机遇与挑战,经济学则能帮我理解背后的逻辑。”
平衡:学术与体育的双重挑战
费若秋的日常生活充满节奏感,早晨六点起床,跑步或进行基础体能训练;上午上课;下午处理课业;晚上则复习或参与击剑活动。“时间管理是关键,”他说,“就像准备一场比赛,你需要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。”尽管不再参加职业赛事,他仍通过俱乐部活动保持状态,甚至代表哥大参加校际比赛。
这种平衡带来独特的收获。“学术训练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,而击剑则培养了我的抗压能力,”费若秋说,“在课堂上,我学会用数据说话;在剑道上,我学会用直觉决策,两者相辅相成。”他还提到,哥大的多元环境让他接触到全球视角,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讨论体育产业的全球化趋势。
挑战依然存在,语言障碍是他最初的最大困难。“尤其是专业术语,我需要花额外时间查阅资料,”他坦言,从运动员到学生的身份转变,也需心理调整。“过去,成绩立刻体现在比分上;学术成果需要长期积累,但我享受这种过程,它让我更全面地成长。”

梦想与回馈
费若秋的计划清晰而务实,他预计在2026年完成本科学习,之后可能继续深造或进入职场。“理想是成为一名体育管理者,帮助更多运动员实现转型,”他说,“中国体育产业正在快速发展,我希望用所学知识贡献一份力量。”他还梦想推动击剑运动在中国青少年中的普及,“击剑不仅锻炼身体,更培养人的气质与决策力。”
他的故事已开始激励他人,在哥大,许多学生称他为“真正的跨界者”,中国留学生们更视他为榜样。“费若秋展示了运动员的无限可能,”一位同学评价道,“他证明,人生不只有一个舞台。”
回望过去,费若秋感激击剑带给他的所有。“这项运动塑造了我的人生观——永远向前,永不放弃。”展望未来,他微笑着引用一句法国谚语:“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,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。”
在哥大的绿荫下,费若秋继续着他的旅程,从剑客到学者,他的每一步都写满勇气与探索,正如他所说:“人生的精彩,在于不断重新定义自己。”
评论留言